俄中贸易合作潜力巨大 俄罗斯驻中国贸易代表 谢尔盖·齐普拉科夫 2005年,是俄中两国经贸合作领域创记录的一年,双方的贸易总额达到291亿美元,比2004年提高了37.1%,俄罗斯对中国的出口额增加到158.9亿美元,进口额达到132.1亿美元。我认为,在中国开始的“俄罗斯年”为两国实业界加强联系提供了新的可能性,能够帮助他们在贸易和投资领域更好地了解俄罗斯现有的潜力。 但应该指出,两国在商品流转结构中并没有出现实质性的变化:俄罗斯向中国提供矿产原料(石油、燃料油、煤炭)继续出现增长的趋势。在俄罗斯与中国的贸易结构中,2005年原料的比重增加到40%,而2004年是34.5%。***近5年,俄罗斯对中国出口的矿产原料增加了3倍,2001年矿产原料只占两国全部贸易的10%。仅2005年头11个月,俄罗斯利用各种运输方式向中国供应了1150万吨石油。比较突出的是,同2004年相比,石油供应数量增加了13.2%,而实际价值则达到62%。石油产品贸易的增长趋势更加明显。2005年俄罗斯向中国供应的石油产品数量比2004年减少4%,但实际价值增加了36.6%。结果,俄罗斯向中国供应的石油在两国商品流转中所占的价值增长50%。 虽然俄罗斯在2005年俄中贸易中保持顺差,达到26.8亿美元,但两国经贸关系始终在非常平稳的基础上发展。中国向俄罗斯购买急需的石油、木材、鱼类制品等,向俄罗斯出口的是多样化的商品。因此,俄罗斯在商品流转结构中的顺差正在逐渐减少。2004年俄罗斯的顺差是30.3亿美元,2005年减少到26.8亿美元。根据中国商务部的材料,仅2005年头11个月,中国向俄罗斯供应的机械技术产品就迅速增加,机器和设备的出口量增长了近70%。 中国向俄罗斯出口高新技术产品的增长幅度达到58%。在中国向俄罗斯出口的产品结构中,***类产品估计占20%,第二类占7%。中国可以迅速向俄罗斯增加出口通讯设备、运输工具,包括汽车等。如果以后一类产品为例,2005年同2004年相比,供应量增加了60%。优惠的价格行情和中国市场对俄罗斯出口产品的需求加大,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俄罗斯同中国的商品流转的快速增长。 对于2005年来说,一个典型的因素是价值量的快速增长,与此同时,向中国提供的某些商品的数量并没有变化,甚至是减少了。以俄罗斯石油产品供应为例,2005年同2004年相比实际减少4%,但价值量增加36.6%。上述资料和数字确实迫使我们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即如何完成俄中两国领导人提出的任务,到2010年将商品流转额增加到600亿至800亿美元。俄罗斯向中国出口原料的局面已经形成,显然,这种局面还将保持相当长的时间。如果国际能源价格下跌,或者基本稳定在现在的价格上,那么靠什么来实现俄中商品流转额的增加呢?正如上面所证明的那样,是优惠的价格行情***了贸易的高速度增长。 在目前形势下,实现两国贸易结构的多样化是摆在我们面前的十分现实的任务。显然,解决这个问题需要时间,需要双方协调一致共同努力。我认为,双方应该在以下几个方面作出努力。 ***,应该努力增加那些目前构成商品流转基础的、在商品类别中具有高附加价值的商品的贸易量。在俄罗斯的出口产品中,这首先指的是对木材进行深加工,对鱼类和其他海洋生物资源进行加工,增加高品位黑色冶金产品的比重等。只有这样才能够真正实现俄中商品流转额的增长,而实现这一目的的可能途径是建立共同的生产部门,进行生产合作。 第二,必须依靠开发新的商品市场来实现贸易的增长。这里指的是首先开展农产品贸易。俄中在农业领域的相互合作,是双边贸易发展的***重要的资源之一。 第三,扩大机器设备和其他高技术产品的贸易额。坦率地说,目前俄罗斯向中国出口的机械技术产品正经历严重的危机,上述商品在出口结构中的比重出现持续下降的趋势。根据俄罗斯2005年的统计,机器设备在俄罗斯出口产品中的份额只有2.2%。 因此俄罗斯的任务是,提高俄罗斯机器设备的竞争能力,彻底改善在中国市场上的营销工作,广泛利用展览会和交易会的形式宣传俄罗斯产品。俄罗斯的大公司可以考虑到中国投资,在中国建立自己的企业,同中国的机械技术产品生产者建立更紧密的联系。在共同开发先进工艺并对其进行商业化利用方面也有很大的潜力。同时,应该对开展合作的正面典型给予支持,比如,俄罗斯提供的治疗肿瘤的医疗设备。 来自经济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