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待全新的中俄经贸互动模式出现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在线国际商报 点击数:34 更新时间:2006-12-20 2006年是中国的“俄罗斯年”,2007年则是俄罗斯的“中国年”。这样连续的规模宏大的活动无疑为中俄各届人士提供了交流与探索的巨大空间,两个盛大活动衔接之际,正是人们总结反思之时。 不久前刚刚结束的“俄罗斯年”的系列经贸活动已清楚地表明:两国实业界人士对加深关系和加大接触的兴趣与日俱增,这是两国经贸合作进一步快速发展的主要潜力之一。而双方的任务是使这种兴趣转化为实实在在的具体项目。俄罗斯工商界对中国市场的潜力、机遇和中国实业伙伴开始有了新的评价。这种客观趋势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两国经贸关系的未来走向。 同时,通过近一年的“俄罗斯年”的活动,双方对经贸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和不足也有了更深刻的思考。在密集的交流后,中俄间新的互动经贸模式正在激荡中酝酿,旧的贸易模式被渐渐剥离,终究有一天会迎来一个可喜的质变。 2007年作为俄罗斯的“中国年”,届时也将举办许多经贸活动。据记者了解,明年3月份在俄罗斯将举办中国***展,明年秋天计划举办第二届中俄工商论坛,此外还会举行新一届投资论坛,中国代表团还将参加第11届圣彼得堡经济论坛。因此双方有很多机会继续始于“俄罗斯年”的双边经贸交流。 贸易互动范围待拓展 “中俄现有的经贸合作模式已经快要走到尽头了,要想继续前行,就需要建立一种全新的中俄经贸互动模式”。俄罗斯联邦驻中国商务代表谢尔盖·齐普拉科夫认为,俄中经贸关系处于上升期,正在蓬勃发展。过去5年里,两国的贸易额从100亿上升300亿美元,每年的增长速度都超过了30%。但通过分析中俄经贸交流的现状及前景,可以得以一个结论:这种经贸关系已经发展到了一个重要的阶段性关口,需要新的主张,新的思路以及不懈的努力,建立一种全新的中俄经贸互动模式,以便在现在成果的基础上,确保双边互利合作进一步向前发展。 比如,齐普拉科夫说,通过分析两国当前经贸合作发展趋势,可以发现,俄罗斯对华出口出现增长的商品种类相当有限,主要集中于能源和木材。其他种类商品出口要么下降,要么是零增长。今年前9月,钢铁出口下降了74.2%,化肥出口下降了26.4%,化学产品出口与去年持平,民用机械设备的出口也在继续下降。甚至已有观点认为,如果这种出口单一的趋势得不到控制,可能会导致将来中俄贸易额的减少。 当然每一类商品出口下降都有其具体的原因,但是总体趋势是非常明显的,那就是俄罗斯的出口不仅以原料为主,而且日益具有单一性。当然这一现象也不用完全否定,因为原材料贸易也是国际贸易的一个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而且就中国而言,其经济对资源的客观需求很大,中国对原材料的进口增长速度超过了总体进口增长速度。 但与此同时也不得不看到另一方面,俄罗斯原料出口垄断程度很高,每一类商品仅由两三家供应,这在客观上导致许多俄罗斯公司被“隔离”于中国市场之外。因此商品供应的多元化是非常重要的,它可以扩宽双边经贸合作者的范围。 齐普拉科夫说,同时应该考虑到另外一个现象,就是中国对俄罗斯市场的参与程度不断提高,俄罗斯公司对中国商品的兴趣在大幅上升,这一点有目共睹。第100届广交会便是一个鲜明的例证,据主办单位不完全统计,在参加第100届广交会的2.5万欧洲客商中,有1/4来自俄罗斯。但这一进程目前还只是自发的,没有任何人来组织。因此必须建立一种机制,向俄罗斯工商界提供信息和组织上的支持,帮助其在中国市场上开展业务。 中俄期待出现一种新的贸易互动模式,能够改善贸易结构的单薄脆弱,拓宽两国企业的合作范围。 双向投资合作待延伸 中俄贸易有将近1/3属于地区和边境贸易,据俄方统计,2004至2006年间,这类贸易增长了44%,达102.8亿美元。而当前,中国中部、沿海甚至南部的发达省份越来越多地加入到边境及地区贸易中来,其贸易量在地区总贸易中占有很高的比重,达64.7%。同时俄罗斯对与中国进行地区贸易的兴趣也不断增大,有几个州表现得尤为踊跃。显然,中俄经济界相互了解、相互渗透的触角已在不断延伸,这一趋势需要继续发展保持下去。 中国对俄的投资兴趣不断增长。据俄方统计,2005年批准了82个对俄投资项目,远远超过上年的52个。截至2006上半年,总共已批准的在俄境内的中国投资项目超过700个,对俄经济直接投资的合同金额为15.4亿美元。 俄罗斯的哪些领域使中国商人感兴趣呢?排在前列的有通信、电机工程、木材、商业不动产、农业、能源设施和矿藏。 俄罗斯对中国的投资兴趣也越来越浓,而且其投资规模与中国在俄的投资可以相提并论。诸如俄罗斯石油公司、北方钢铁公司等有实力的俄罗斯大公司都对通过直接投资或有价证券投资中国的大型工业项目兴趣大增。俄方资金主要投向的领域为:农业产品加工、化学商品生产、矿物原料加工、交通工具生产,及建筑和提供交通服务。 应该说,俄罗斯已稳步进入获得中国投资***多的***和地区的行列。但是要在2020年前达到中国对俄投资累计120亿美元的计划目标,还需要做不少工作。比如,为了让中国投资者对俄罗斯的投资环境没有疑虑,今年双方***间就签署了关于奖励和保护投资的协议。另外,俄罗斯经济特区也需进一步建设以吸引更多中国企业的投资。 企业开拓市场待深入 中俄企业对双方的市场产生了越来越多的兴趣,不过企业在开拓市场上还有许多不足需改进。 比如,齐普拉科夫认为,以俄罗斯公司为例,俄公司向中国市场推出商品和投资项目的战略还有不少薄弱之处。总的来说许多俄罗斯地方或企业的推介办得相当好,但也有很多推介会内容过于空泛,不够具体。如果推介会能够充实具体合作项目,效果会***提高。 齐普拉科夫认为,俄罗斯公司在中国市场的另一薄弱环节是,它们对中国的各种展会和交易会参与不够。很少有产品的实物展示,特别是机器制造企业和高科技产品的生产者。要知道中国每年举办数百个专业展会,仅中国商务部每年就有几十个***性的展览活动。 再有就是俄罗斯企业在中国的广告做得不好。在中国的媒体上几乎看不到俄罗斯公司的广告,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欧洲、美国、日本、韩国的广告比比皆是。当然,打广告、参展、经常举办推介会需要相当大的开支,但是不这样做很难获得成功,很难将自己的产品推向竞争越来越激烈的中国市场。 还有一些俄罗斯企业不能持之以恒地争取自己的目标,仅靠一次成功的活动不能使自己在中国市场站住脚,需要有足够的耐心不断开展工作。一些公司本来有相当不错的开局,但遇到困难就停步不前,使自己的努力半途而废。 齐普拉科夫认为,俄中经贸发展到当前这一阶段,在中国有利益的俄罗斯企业非常有必要自行建立一个高效的自我调控组织。这样的组织可以加强同中国工商界代表之间的联络与交往,从而推动俄罗斯企业界在中国的利益。遗憾的是,这样的一个组织还没有建立。 根据俄方的统计,2006年前9个月中俄两国贸易额达到246.6亿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8.8%。在中国主要贸易伙伴排名中,俄罗斯仍占第9位,而中国仍是俄罗斯在亚太地区的主要经贸伙伴,也是俄罗斯的第4大贸易伙伴。 免责声明:作品版权归所属媒体与作者所有!!本站刊载此文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有异议请联系我们。 文章录入:薛宏 责任编辑:薛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