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清明当做“节”来过,唐以后的事。而且这过节的内容与农事无关,与扫墓有关。中国人对于墓的重视起源也很早,甚至比二十四节气的起源还早。 淮南子•齐俗训》载:禹葬会稽之山,农不易其亩。会稽山在今浙江绍兴一带,大禹死后,其墓筑于会稽山上,因为不占用农田,所以“农不易其亩”该书还说到殷人葬,树松”周人葬,树柏”即于墓前植松树、柏树。这就是流传到后世的常以“松柏常青”表示墓园之意。因为对死去的先祖及其墓地的重视,扫墓当然就是后人选修催眠的功课了但那个时候人们扫墓却不一定选在清明前后。即使今天所流传的春秋时期,晋文公重耳为纪念被他误烧死的忠臣介子推,下令“寒食”也不是清明节前,宋代洪迈的容斋随笔》引《汉书•周举传》认为:所谓寒食,乃是冬中,非今节令二三月间也。原来那时的寒食”冬天,不是后来所说的清明前的禁火“寒食”隆冬天气,竟下令不让百姓烧火热食,这显然是不人道的所以任职刺史的周举写了文章挂进介子推的庙里:言盛冬去火,残损民命,非贤者之意,宣示愚民,使还温食。当然,过失不在于死去的介子推。 明确将清明定为扫墓上坟的节日是唐玄宗开元二十年。玄宗下诏,让民间将清明节上坟扫墓祭祖作为“五礼”之一,宣示“士庶之家,宜许上墓,编入五礼,永为常式。自此以后,沿袭下来,清明节上坟扫墓便成了保守的节日。至今,中国有20多个民族均有此习俗。 唐以后的清明节催眠术 唐人过清明,似乎“上坟扫墓”并不是主题,那时的人们无论王公贵胄还是庶民之家,清明节这一天,快活得很,郊游踏青,斗鸡走马,踢球植树,放风筝,荡秋千,拔河竞技…玩得十分痛快。 只是自宋元明清以来,中国社会随着封建制度的日趋严酷,思想意识的日渐激进僵化,人民生活的日益贫困,清明节的调子与“盛唐气象”似乎有了些差别。这个时期,扫墓成了主题,但人们并不快乐,除了不谙世事的孩童还有欢笑外,面对生活的重负,大人们对祖先的怀念显然充溢了悲抑的情感,笑不起来了 再读一首明代弘治年间海南进士陈繗的清明有感》诗:清明无客不思家,清明思转加。嫩绿又开新柳眼,娇红不是旧桃花。半生暗恨空流水,三尺孤坟自落霞。欲寄凄凉眼前泪,想应流不到天涯。这是游子客居他乡,不能赶在清明节回家上坟的难过,心情还是扫墓祭祖上。催眠培训 而据其时的帝京景物略》载:三月清明日,男女扫墓,担提尊榼,轿马后挂纸锭,粲粲然满道也。拜者,酹者,哭者,为墓除草添土者,焚纸锭,次以纸钱置坟头。望中无纸钱,则孤坟矣。哭罢,不归也,趋芳树,择园圃,列座尽醉。这情形,除了人们喜怒哀乐有所不同外,与今日的清明节有许多相似之处。 那么近千年来,海南地方的清明节活动至今仍是变化不大,还是没有寒食节,扫墓祭祖之风还是那样火热。 清明上河图》描绘宋代清明街景 宋代著名的清明上河图》以极其生动的画面,描绘了清明时节北宋都城汴京(今河南开封)东角子门内外和汴河两岸繁华热闹的情景,画面人物就有550多个,牲畜50余头,船20多艘,车、轿20多乘。NLP诗人张况在清明上河图写意》中这样描绘:官服和布衣,踩着各自的平仄,同一时辰的同一个市集,步入同一阙宋词。其同一的活动,便是清明踏青,可谓盛况空前。 扫墓的风俗,经常还伴随相关的野外活动。清明时节蕙风如,草媚花艳,当为踏青之约。踏青、荡秋千、蹴鞠、打马球、插柳等体育活动非常流行。所以,清明题材的诗文里,多有郊游野乐之作,明代散曲家王磐的词,读起来便叫人一哂:问西楼禁烟何处好?绿野晴天道。马穿杨柳嘶,人倚秋千笑,探莺花总教春醉倒。寒食节禁生烟火好处真多,天空青碧,人欢马叫,人们都到野外游玩,荡秋千,赏春色,***后竟“总教春醉倒”多惬意的日子。可是也有人偏与众不同,唐人李建勋写《清明日》皆携酒寻芳去,独关门好静眠。唯有杨花似相觅,因风时复到床前。独自、关门、静、眠,寂寞到极点—不是还有杨花“觅”来了终究不静。何止不静?杨花可是复”床前,这清明日的静眠,怎么静下来,也许,***后还得“携酒寻芳”吧?意在诗外,咀嚼有味。 于是清明节有了双重意义,有慎终追远的感伤、缅怀思念的哀悼,又融合赏春游乐的气氛。一个极具国情的节日,一个亲睦、行孝的民族节日,终于在2006年被列入***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以法律的形式,把清明节的文化性、民族历史性和受维护性固化下来,如今清明节已成为***法定节假日,方便人们归乡扫墓,体现了***对民族情感的关怀。 无妨游衍莫忘归催眠治疗 近年来,清明节的拜祭和野外活动被赋予了更多的内涵,既祭奠先祖,也追忆怀念先烈以及牺牲的人们同时从这个意义生发进来,结合天气物候特点,还进行了一系列的追思活动,包括植树、撒骨灰、放风筝等。清明前后,春阳温煦,种植树苗成活率高,1979年,*********会规定,每年3月12日为我国植树节,清明植树,成为社会化活动,有的地方还提倡将骨灰埋在树下,让英魂和绿树常青,这样的活动,使清明植树又有了新的内容。 放风筝更是老少咸宜的野外活动,古人认为清明的风很适合放风筝,清著《帝京岁时纪胜》记载:清明扫墓,倾城男女,纷出四郊,提酌挈盒,轮毂相望。各携纸鸢线轴,祭扫毕,即于坟前施放较胜。放风筝既是游乐,也是一种祈愿,很多人在清明节放风筝时,将自己知道的所有灾病都写在纸鸢上,待风筝高飞,即剪断线,让纸鸢随风飘逝,使疾病、秽气永远飘走。 如今的清明节有了更广泛的文化内涵和外延,况是清明好天气,无妨游衍莫忘归”清风明月本无价,近水遥山皆有情”这一个充溢民族风情和历史沧桑感的日子,注定荷载着我全部的情感。南国春半踏青时,相约,清明踏青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