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B]名片:潘维廉,美国人,厦门大学MBA中心***,福建省***个拿中国“绿卡”的外国***,旅居厦门十七年,著有《魅力福建》、《魅力厦门》、《魅力泉州》、《老外看福建》等著作,获评“2003年感动厦门***人物”。 鼓浪屿是所有厦门人的骄傲。但即便是土生土长的厦门人都未必能了解鼓浪屿一房一瓦背后丰富的历史故事。尽管介绍鼓浪屿的书也屡见不鲜,但***近,厦门荣誉市民,享受“中国绿卡”的著名国际友人潘维廉***却花了两年时间,走访岛上每处历史遗迹,翻阅无数中外史料,精心撰写完成了“Discover Gulangyu”《魅力鼓浪屿》(暂定名)一书,为古老的琴岛弹响了新的音符。 鼓浪屿是花园城市厦门的“王冠” 在潘***的心中,厦门就是他的家。他的《魅力厦门》一书一版再版,让世界认识厦门了解厦门,如今已成为介绍厦门的入门指南。但潘觉得这还不够,便萌生了撰写《魅力鼓浪屿》一书的想法。“我知道,很多老外到过鼓浪屿,但还是对这个小岛一无所知,因为他们大都是走马观花”,“厦门是中国的花园城市,但花园的王冠是‘鼓浪屿’”。潘***在书的***页这样写道。远在1920年,美国人保罗·哈钦森经过研究发现,弹丸小岛鼓浪屿“是一个令人惊奇的小岛,在如此狭小的岛屿上,居然拥有如此之多风格迥异的建筑,如此之多的英才与风云人物。可以说,无论是在艺术、教育,还是医学、建筑,鼓浪屿都扮演了一个时代先锋的角色,在当时遥遥******”。潘***认为,实在非常有必要写出鼓浪屿的历史故事,让更多的人来读懂鼓浪屿,了解鼓浪屿。 书稿从80页“扩容”到360页 刚动笔的时候,潘***原打算写成80页厚的一本册子,结果在研究考证的过程中,他发现小岛上精彩的故事实在是让人欲罢不能,于是,***终写出了厚厚的、长达360页的一本。该书分成历史、娱乐、建筑三大部分,涵盖古今,内涵深远。在考证史料的过程中,他历经坎坷,却能怡然自乐。有一次,他发现网上正在拍卖一张鼓浪屿一个世纪前的明信片。上面清晰地写到,岛上***初的原荷兰领事馆其实是一宗教团体的聚会所。潘***大喜过望,想买下这张明信片作为实证。可惜的是,明信片已经被人买走。后来,他收到一封来自英国的电子邮件。发电子邮件的此君正是该明信片的买家,正是他看到魅力厦门网站上的鼓浪屿地图上有个错误,特地来信指正的。***后,他把明信片拿去扫描,传给潘***,供他出书时引用。为找到百年前传教士对小岛的评价,潘***通过上网、旅游及亲朋等途径,在世界各国遍寻资料。他孜孜不倦,穿梭于信息的历史时空。如此这般辛劳,才层层拨开美丽岛屿的神秘面纱,许多史料还是首次在国内披露。其中***贵的一本古书“In and about Amoy”《 厦门方志 》(英文版)是1912年美国人毕腓力( *域名隐藏* r)所著,潘***整整花了300美金才买下它! 小岛面积不足2平方公里,但街巷错综复杂,令人眼花缭乱。为方便读者寻迹,他特意以足量路,以路为章节,分门别类介绍,在每一章的开篇都特地留出一定篇幅介绍该路的主要景观和建筑。在章尾,又非常体贴地告诉读者此路通向何处,及可欣赏的风景。该书另一大特色是中英对照,虽便于读者翻阅,但也相应增加了出版的难度,为此,潘***诚邀自己信任的老朋友——厦门日报双语周刊编辑室来负责翻译该书。 一张景点地图整整绘了一周 作为一名老外来研究百年鼓浪屿的古今,其艰辛可想而知。一次次采访岛上的居民、***,一次次扣开素不相识的民宅拍照,潘***厚厚的笔记本上写满英文和中文,甚至绘满地图。为了绘出鼓浪屿上每个景点的具体方位,一张地图他整整绘了一周的时间。两年内,他数十次上岛,经常一住就是好几天,晨曦中鼓浪屿的静谧,夜色下鹭江的繁华,每一次都带给他不一样的心灵撞击和激情。 有一次潘***搜集资料从鼓浪屿坐渡轮回来,结果相机不见了。潘***不得不重返故地重拍。住所居民依然热情如故,没有丝毫不耐。龙头路的每一家店主碰到老潘时都会热情招呼他泡茶,他们知道潘***爱喝中国功夫茶,而这本不知泡了多少壶茶写出来的《魅力鼓浪屿》,可能还飘散着鼓浪屿特有的茶香呢。 做这些,已不是单一的兴趣能解释。在他的书中,借着中西方文化交融的鼓浪屿,抒发着作者内心对这片土地的炽热情愫。“我发现,即使是福建非常偏远的山民都可以通过看电视来知道世界大事。与此相反,很多西方人却对发展中的中国一无所知。我希望《魅力鼓浪屿》能帮助他们认识鼓浪屿,认识厦门,乃至认识中国。” [/B][/B] 本文章2005-10-12 12:34:02由xmgly进行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