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B] 中秋博餅是廈門特有的民間習俗,該習俗是通過老少皆可參加的“擲骰子”活動依據古代科舉考試等級而設,分別為秀才、舉人、進士、探花、榜眼、狀元。由於這種遊戲雅俗共賞,寓教於樂,深受廈門及閩南群眾歡迎,並在臺港澳及東南亞華人圈有廣泛的影響。 當骰子在大瓷碗里落下,發出叮叮噹當的清脆響聲,當歡聲笑語從人們的心地飄出,每個人眼底洋溢著快樂的微笑時,那種其樂融融的感覺總是特別溫馨。 那麼,博餅這種習俗是怎麼來的呢?據說是這樣的: 三百多年前,民族英雄鄭成功以廈門為根據地,驅逐荷夷收復台灣。鄭成功的士兵來自福建、廣東各地,到中秋節前後,士兵們倍思親人。鄭成功的部將洪旭,為了寬慰士兵離鄉背井、思親想家之念,激勵士兵先國後家,剋敵制勝的鬥志,便與兵部衙堂的屬員經過一番籌謀,巧設“中秋會餅”,讓士兵們賞月玩餅、品茗談天。中秋會餅每會63塊餅,隱含七九六十三之數,因為三、九是中國民間的吉利數。會餅設“狀元”l個,直徑20釐米,宛似一輪明月,餅上雕印有“嫦娥奔月”、“桂樹玉兔”等圖案;“對堂”2個,直徑13釐米左右;“三紅”4個,“四進”8個,“二舉”16個,“一秀”32個,直徑1.7釐米左右,大小63塊餅分別代表狀元、榜眼、探花、進士、舉人、秀才。由於博狀元寓教於樂,活潑有趣,所以鄭成功特別批准從八月十三日至十八日,軍中按單雙日分批輪流賞月博餅。 這種中秋節玩會餅博狀元的習俗,三百多年來一直在廈門民間流傳。 聽眾朋友,不久前,第三屆廈門中秋博餅節在廈門鼓浪嶼輪渡廣場上舉行開博式。 今年的博餅節的開博儀式基本沿用了去年的模式。當晚7點整,8名身穿明朝士兵服飾的壯士首先從日光岩寺內請出了重達200公斤的狀元碗。 這個獨特的“青花釉裏紅”狀元碗可是廈門博餅節的元老級人物,是歷屆博餅節所用之碗,狀元碗直徑1.18米,高0.4米,據說是景德鎮迄今為止燒制的***的碗。起碗隊伍非常龐大,前面有6名身穿盔甲的“明朝士兵”扛著大旗為狀元碗開路,後面有數十位腰鼓隊員鑼鼓壓鎮。去年博餅節的“狀元王中王”王文勤小姐還手托骰子一路伴行。 浩浩蕩蕩的起碗隊伍經晃岩路、龍頭路來到鼓浪嶼輪渡廣場。“上碗、上餅、上骰子。”簡短的開幕儀式之後,第三屆廈門中秋博餅節正式開博[/B]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