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曾被美国《纽约时报》评选出的全球当红六大女星中,章子怡和朱丽亚·罗伯茨等五位国际女影星平起平坐了一把,据说章子怡在好莱坞不仅***度高,而且比那些在美国土生土长的好莱坞一二线女星还要倍受关注,由此使那些生活在美国、加拿大的海外华人们跟着激动和兴奋了许久。 然而,不知什么原因,章子怡却在国内遭遇到了难以计数的口诛笔伐,功利、绯闻、不爱国、背叛以及更多的私生活丑闻等恶名,不时地都压了在她的头上。国内不少媒体、娱乐记者和一些网络论坛、博客等,也大都以攻击、挖苦、谩骂章子怡为乐。 比如,章子怡参加了一次奥斯卡获奖影片颁奖典礼,在那颁奖典礼上她也只说了两句话,就被国内的人们差不多挖苦两三个月;接着,她在一部合拍片中扮演了一个日本艺妓的角色,就更加招来了诅咒和漫骂,甚至还被扯进了汉奸的行列;她在拍《夜宴》用了别人做裸替,也成为一种滔天大罪,仿佛成了电影艺术的对立面、当作艺德的反面教材…… 我不知道作为一个电影演员的章子怡究竟是怎么的了,竟然招来如此之多的非议和责难。如果她的那些所谓问题真的够上了法律和道德惩戒的范畴,也早就应该由某一级法院和某一级行政组织出面,加以法律、行政和道德的整治和处罚了。尽管这些时至今日依然没有让人们看得到,但来自媒体、网络和坊间的攻击、挖苦、谩骂却充斥于耳。这几乎成了人们无法否定的一个现实。 回顾中国电影发展的历史,类似章子怡这样的现象也屡见不鲜,那些早期的中国电影女演员也曾经承受过超出电影艺术评价范畴之外的诸多社会性评价争议的压力,如,当年的一代影星阮玲玉、周璇,等等,人们在欣赏赞美她们那精湛的电影表演艺术的同时,却又对她们的种种社会表现给予过多的关注,而且那些关注却多以负面、绯闻、丑闻之类的贬低毁誉居多,以致于这种关注***超出于她们的电影艺术表演评价范畴,并由此影响和左右了她们的电影艺术表演评价。 进入二十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电影政策的逐步开放,中国涌现了一大批新时期电影新秀,于是中断了近30年的电影女明星争议现象又卷土重来,从刘晓庆,到巩俐、章子怡,这三位堪称这一阶段标志性的中国电影女明星,似乎从出道开始就一直伴随着巨大的争议,而这些争议的焦点也越来越偏离电影艺术表演和演技本身,人们更多把关注点落在她们的“社会表演”上,而对于她们的“电影表演”本身的评价则很少被人关注了。据了解,时至今日国内围绕章子怡的种种争议几乎都与电影无关。这就令人不能不感到有些奇怪了。 据从国外归来的一些专业人士讲, 时下许多外国人也大多不能理解这种奇怪现象,他们普遍感到奇怪的是为什么在国际影坛为中国人争光的章子怡得不到中国人的赞美呢?比如,远在欧洲的意大利,当年的索菲亚·罗兰和现在的莫尼卡·贝鲁奇,都是被意大利人当作国宝和骄傲一样来宠来爱的。当年的索非亚·罗兰绯闻不断,横刀夺爱抢别人老公的事件在意大利闹的沸沸扬扬,可是意大利人还是理解和接受了她。据意大利人讲,原因就在于她们在好莱坞的国际影坛上打拼,取得了成绩,在全世界的电影观众面前为意大利争光,甚至让全世界多少人因为她们而了解意大利、认识意大利。 相比之下,在中国,却没有多少人是这样看问题的,就连那些电影界业内人士也大多不这样看问题,更多的是对待女明星们多以毁誉参半的评价与关注,尤其是女明星的私生活和绯闻往往成为了公共话语空间的关注和评论对象。在这方面,章子怡似乎成了其中***为突出的个案,她在国际影坛的地位越高,在外国观众的评价越好,在国内遭到的攻击、挖苦、谩骂就越多。 造成这种奇怪的文化现象的原因固然有很多,除了中国人主要是中国电影观众的传统思想观念、道德评价认知以及文化的差异性等等因素之外,也与中国有些观众不喜欢有“个性”的人、嫉妒成功人士的传统倾向有关。对于那些依靠实力和机遇取得事业成功的人士,人们往往持以怀疑、猜测和不欣赏的态度;对于那些有个性、出头冒尖的人士,人们往往给予鄙视、限制和打压,这在国内某些领域似乎已经成为了一种司空见惯的常态。在这种常态之下,某些冒尖的成功人士稍有不慎,就有可能变成了媒体、网络和坊间的攻击、挖苦、谩骂的对象。特别是在当下这个娱乐风行的时代,媒体舆论的一边倒也是极容易将女明星们搞得更加狼狈不堪的。 抄录一段《新闻周刊》记者采访影迷的文章:当问到一些观众为什么不喜欢章子怡的时候,得到的***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她动机太纯粹了;就是不喜欢,可能演技不好吧;没什么好的作品,有名无实;感觉章子怡跟坐火箭似的,运气太好了,估计中国近五十年出不来这样的;章子怡太实际了;绯闻太多了…… 这些作为不喜欢一个中国女影星的理由也许有些过于轻率和简单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