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谁应坐在中间 |
|
谁坐在中间?这是一个有意思的问题。一位名叫武克钢的中国商人,***近参加一个***代表团到德国考察,到了汉堡,市长和商会会长两个人来迎接。等到吃饭时,大家惊讶地发现,商会会长是坐在中间主座的,市长却坐在旁边。 进入2005年,因为《中国青年报》“冰点”的长篇报道,“云南红”酒业董事长武克钢和他领悟的工商文明,切入公众的视野。武克钢是位自政而商的人,他原本有大好仕途,曾任改革开放标志性人物袁庚的助手,32岁成为蛇口工业区常务副区长。他曾是中央党校高级班(市长班)***年轻的学员,可他***终却选择从商;他拥有美国密歇根大学的博士***,目前仍是该校客座***。 武克钢引人注目,不是身份与履历,而是他的思想和作为。他几乎不是“以柔克刚”,他与官员来硬的。在与众多“伸手”官员的拉锯战中,他敢于以公司的名义给故意刁难的官员下“***后通牒”,并将其拉下马。他在公司接待室里,赫然挂上大幅标语———“支持***搞廉政,官员到此莫伸手”。他的门卫挡了没有事先通知就大驾光临的副省级干部,他奖了门卫1万元钱。他有两句口头禅,一是“不要惯坏了公务员”,二是“贪官是我们喂出来的,受贿是我们行出来的”。他力倡工商文明,要让官来适应工商文明的基本原则———契约、平等、法治、自由、主权在民。在一次著名企业家的聚会上,他发表振聋发聩的长篇演讲不胫而走,有口皆碑…… 知否,知否?应是民肥官瘦!“民肥官瘦”也曾是“官本位”严重的我国古代一些官员的理想,尽管这个理想是道德层面的。早在清朝光绪年间,同是在云南,有位名叫龙文的官员,著有《苦昭吟》一诗,记述当年云南昭通灾荒的景象,诗中有“官瘦为民饥,民肥官益瘦”之句。更早一些,史载唐玄宗与其侍臣有这样一段对话———侍臣问:“韩休为相陛下殊瘦,何不逐之?”答曰:“我貌虽瘦,天下必肥,吾用韩休,为社稷耳,非为身也。”以自身之“瘦”换取天下之“肥”,才有“开元之治”的盛世。 在有的国度,“民肥官瘦”就是***管事少、薪酬低。去年岁末,法国巴斯克地区埃斯普莱特市市长安德列·戴海杜先生,到成都一酒店当大厨掌勺10天,将打工所得捐给与大熊猫有关的事业,这个事情让国人感慨。报道说,戴海杜先生除了担任市长的公共职务之外,还有另外一个职业,那就是资深厨师,因为“法国公务员的薪水低廉”,不去业余兼职,还不好养家糊口呢。 民众对周恩来***也曾有“我貌虽瘦,必肥天下”的评价。在***还比较穷困的时代,一国***工作辛劳,容貌清瘦,穿了补丁打补丁的衬衣,薪金真的低廉,这当然是可贵的。然而,“民肥官瘦”的本质,并非俸禄之厚薄。在现今经济开始发达的时代,按照武克钢的说法,官员也是人,建议建立高额的“廉政干部退休基金”,部级干部起码500万元,副部级起码300万元。俸禄只要合理合法获得的,不是“伸手”攫取的,那么多点少点其实无关“肥瘦”。问题的关键是,我们怎样让庞大的各级机构瘦下来,让臃肿的官员人马减下来,那才是真正的“官瘦”。 法国的卢梭在他的《爱弥儿》中不客气地说:“行政官员的数目越多,***便越没有力量。”不久前有很“微观”的消息说,某地***机关大院实行“全面瘦身”,一下子就清退了576名非正式人员,为此一年可节约开支246万元。576名!这是多么惊人的数字。而1月20日《北京青年报》报道:在苏北的一个乡镇,正副镇长加上***领导有50多人。官员队伍肥大到这个地步,结果当然是两个字:民瘦。 武克钢说他在几千年的中国史中读出“官本位”三个字,而人家市长要业余下厨掌勺,要坐在旁位次席,这里头才没有“官本位”。只要“官本位”一日不破,“民肥官瘦”一日都处于“理想”状态
|
|
[2008年 5月12日 12 : 36]
评论:[0] | 浏览:[1370]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