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人与宗教 |
|
宗教的意识形态是建立在哲学上的,而哲学的***理念又必将面对“无限”的干扰,或者说,哲学和宗教等形而上的东西的孕育母体,则 是“无限”。人与无限的对立存在,广袤的黑暗和空无一物的无知,除去人的想象之外,便是信仰。信仰有两个极端构成:极度遥远——极度临近。“极度遥远”是 无限,“极度临近”是人的脑子。这就像一个天平,信仰的平衡必须来自两极的持平,不然都可能出现某种崩塌。“极度遥远”是未知的,无穷尽的,它是人类的想 象形态,在通常情况下,它代表着人类的精神寄托,代表着美好。比如基督代表着爱,无私;佛代表博爱,包容。 如果单从极度遥远的角度看,人的信仰是美好的。 但宗教和信仰的建立是基于极度临近的状态的,也就是说,如果失去了人心,无论什么宗教,都是不能成立的。我们的视觉角度决定了我们的视觉范围,而人心,则 决定了“极度遥远”的价值形式。宗教信仰是不变的,我们只需要在精神意识里放一个“美”,它永远都是美的。但如果我们在极度临近状态下,对人心进行诱惑和 改变,那么这个宗教形态势必将发生改变。 这就会出现这样一个问题:信仰是美好的,但因为人心而变得不美好。怎么办?我们能为了人心的自私、贪婪的本质因子存在,而任 “极度遥远”之信念的肆意变异?这是一个很简单的道理,信仰是不能改变的。而“极度遥远”和“极度临近”这个函数关系,在不改变其结果的前提下,面对各种 诱惑以及人自身的弊端,如何保障信念的纯洁和神圣?谦虚和谨慎是求不来的,妥协和包容也是争取不到的。在面对人性弊端和社会条件的诱惑,我们只有一个办法 ——搏斗!同自身搏斗,同人文意识搏斗!如果说“信仰”是我们大海行船的灯塔,而人性弊端及其社会形态的诱惑,就是风暴和巨浪,为了完成航程,为了达成人 性夙愿的美好,我们都要勇敢的站出来,和自身的人文意识进行抗争,进行斗争!
|
|
[2011年 8月10日 12 : 33]
评论:[2] | 浏览:[583]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