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关于饶益的落选 |
|
前两天在微博上看到克里斯托夫金的一条微博:“饶毅,我为你呼唤:不用伤感,不要在乎什么中国***,那不是尊重科学能力的平台,而是玩弄科学家的会所。***轮淘汰你,就已告知天下,中国教育不重人才,藐 视公平,真正的海归人才谁敢回来?你3篇Cell,3篇Nature,1篇Science,国内哪个***做得到?你被拒绝了,反倒是高尚,不要脊梁,要铮铮铁风骨!” 然后上网查找了下相关内容,确实给人一些遐想。当年舆论一度将饶毅先生的回国举动与上世纪50年代的钱学森、郭永怀相提并论——从学术观之,饶毅是海内外***的神经科学家,回国前早已成就斐然,在美国学界也颇负盛名。那么,他的“初选***即落选”的遭遇,是不是有点过于匪夷所思? 在饶毅落选的背景里,有两个细节很值得玩味:一是中国科学院***何祚庥表示,“饶毅和施一公的研究在生物学领域属于新东西,新事物当然会有很多人反对”, 再说“胜败乃兵家常事,没有必要太在乎谁该当选或者不当选,公道自在人心”。于是问题就来了:***评选标准是科学不是玄学,怎么就可以旗帜鲜明地反对“新 事物”?既然“公道自在人心”,那么眼下的甄选机制还有没有“公道”可言? 2010年9月,饶毅与清华大学***施一公在著名的《科学》杂志撰文批评中国现 行的科研体制:“***任命的***委员会负责编写年度申请指南。因为显而易见的原因,***委员会的***们常听从官员们的意见,并与他们合作……这种自上 而下的方式不仅压抑了创新,也让每个人都很清楚:与个别官员和少数强势科学家搞好关系才***重要,因为他们主宰了经费申请指南制定的全过程。”这种直言不讳 且“家丑外扬”的方式,显然把***、学术领导及科学家同行,都置于颇为尴尬的境地,科技部新闻发言人于此文发表后不久就公开“辟谣”,亦可见其杀伤力 之大。 所以如此一来,饶毅初选被拒绝看来也是正常的。因为这涉及到政治斗争了,这哪能让一粒米坏了一锅老鼠屎啊。但是这样一来,中国的创新何在?
|
|
[2011年 8月20日 12 : 55]
评论:[0] | 浏览:[1184]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