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取景构图 1.关于机位 当我们拿起DV想实拍的时候,首先要解决的是在哪里拍?就是DV与被拍人或物的相对位置,也就是机位问题,确定了机位也叫确定了视点。 也许你注意到,电视常常挑选不同位置取景,镜头大多不是在同一个机位拍的。凡是重大的新闻事件,人家新闻记者都早早地赶到现场抢个好位置,这就叫抢机位,抢个好的机位为的是拍到好的镜头。那么,机位有啥讲究呢? 2.机位三要素 机位有三要素:距离、方向、高度。 距离,这很明白,就是离开多远来拍?方向,就是拍正面、侧面还是背面?高度,平摄还是仰摄或者俯摄?确定机位也就是决定距离、方向、高度的过程,反过来说,根据拍摄需要决定距离、方向、高度,这就是确定机位。 有人要问,怎么来确定机位呢?有什么标准吗?近好还是远好?正面好还是背面好?平摄、仰摄、俯摄哪个更好一点?这些问题还真不大好简单直接回答。回答是:难说好坏,只有合适,应该根据内容和主题的需要以及现场环境条件,在比较中合理地确定。 3.不同机位摄录效果 (1)拍摄距离 拍摄距离影响到物体在画面上成像大小不同,其效果是近大远小。 远距离拍摄,取景范围较大,可构成不同景别。但远距离长焦距拍摄,画面容易晃动,图像也可能不够清晰。 近距离短焦距(广角端)拍摄,画面比较稳定,图像更清晰,不过这样限制了拍摄范围,得不到全景。 (2)拍摄方向 以被摄主体为中心选择机位,可产生正面、侧面、背面和斜侧面等拍摄方向。 正面拍摄用的较多,能较好的展示人物的形象特征,给人以亲切感。侧面和斜侧面拍可以展现人物的优美轮廓和物体的立体形态。 拍摄方向的选择没有刻板的规定,应根据内容灵活掌握。除了侧面、正面以外,有时背面拍摄让人产生想象和联想,可能更具诗情画意,造成含蓄的抒情意境。 (3)拍摄高度 不同的拍摄高度可产生平视、仰视、俯视等不同角度的构图变化,其视觉效果和表达功能不同。 平视拍摄比较符合人们的视觉习惯因此用得***多,拍摄人物显得真切、亲近,画面平稳,给人一种平等交流的感觉。 但是,千篇一律地全部采用平视拍摄,画面显得呆板平淡,况且前后重叠有堵塞感,效果可能会令人乏味。应当根据需要变幻高度,适当拍些仰视或俯视的画面以活跃气氛。比如降低机位以仰视拍摄孩子跳跃动作,能产生腾空飞跃的感觉。 仰视拍摄又成为低机位拍摄,能使人物表现出轩昂雄伟的效果,但应防止人物严重变形或物体产生倾倒失重的感觉。 俯视拍摄又成为高机位拍摄,画面视野开阔一目了然,可获得优美图像,但却可能景物杂乱琐碎或稀疏松散。 4.关于景别 景别指被摄人或物在画面中所占有的面积大小。 景别的大小可以通过焦距变化,或者改变拍摄距离的远近来实现。 画面景别变化可以带给观众视点的变化感觉,满足观众从不同距离和视角去观看景物的心理要求。拍DV的人拍了什么景别,决定了观众看什么,能引导观众的视线。景别变化是构成DV影像节奏变化的重要因素之一。 总之,一条DV片在拍摄时的景别运用是否得当有效,是检验DV拍摄者创作思路是否清晰、表现的意图是否明确的重要标尺之一。 儿童***适合采用中、近景和特写来拍摄。 5.景别的分类和功能 在生活中,我们都普遍有这种心理:当你对某一人物或事件感兴趣时,总希望能从不同距离、不同角度去观察,就是所谓“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这样才能形成比较完整清晰的印象。DV影像的不同的景别,正适应和满足了人们的这种审美心理要求。 景别大致上可分为:远景、全景、中景、近景、特写等等。 不同的景别承担着不同的表现功能,有着各自的作用。 远景:主要作用在于交代环境或表现大自然的壮观气势。远景为了能让观众看清内容,镜头时间应该适当长一些。 全景:展现被摄人物全貌或某一场景全貌,能直接表现其外观整体形象,也就是说能看清人在这个环境中正在进行的动作。家庭DV影像片通常用全景作为开卷和结尾。 中景:表现人的膝盖以上部分。中景更重视画面人物的具体动作和情节,环境空间将为次要地位。观众看到的是形体运动和动作状态,有利于交代人与人、人与物之间的关系,是应用***多的景别。 近景:表现人物胸部以上部分,***而细致地展示人物面部神态和情绪。近景能缩小观众与被摄人物间的心理距离,将人物或主体物推到观众眼前。电视剧中的对话情节和新闻节目中的采访画面,一般都是采用近景拍摄。 特写:表现肩部以上头像,能清楚地看到表情的变化。特写画面内容单一,细节突出,具有很强的视觉冲击力。 6.景别切分讲究“美” 景别的切分必须遵循人们普遍的审美习惯,讲究一个“美”字。 中景要切在膝盖偏上(或偏下)部位,不可正切在膝关节上。 近景不可且在要不正中,避免“腰斩”现象。 特写要保留肩部,以免造成“杀头”状。 大特写可以去掉部分头发,但须保留下巴。 7.构图要求 实际上我们在确定机位和景别的时候就在构图了。 构图就是把要拍摄的对象(人、物、景)按照美学和逻辑规律安排在4:3或者16:9的画框之中,形成***布局的方法,和谐完美的画面能给人带来愉悦和享受。 (1)保持画面平衡 DV构图要求“平”,尤其建筑物必须做到横平竖直,就是保持地面的水平,垂直于画框横边。否则歪歪斜斜的,让人产生重心偏移的不稳定感,就像大楼快要倒了。还要注意布局匀称讲究平衡,总体感觉紧凑、稳定、和谐,防止重心下垂或倾向一边。 (2)突出强化主体 构图应当简约明快突出主题,尽量避免杂乱的物体来干扰和弱化主体。 主体应安排在视觉中心位置,陪体则处于次要位置以衬托主体,别喧宾夺主。镜头焦点应落实主体上,前后景尽量利用景深作虚化处理。 主体人物一般应完整并朝向摄录机镜头,陪体人物可侧面表现,有时陪体还可以虚化。 (3) 背景要求简洁 背景用来介绍人物事件所处的环境特点,表现场景气氛。背景要求“单纯化”,一般要做“减法”,尽量减少与内容无关的东西,越干净越好,不要让人有杂乱无章的感觉。注意别让背景同人物重叠,更要避免肩膀扛着垃圾箱或者头顶上长“长角”的笑话。 8.“黄金分割”是基本的构图方法 想要得到完美的构图,那就需要采用合理的构图方法。 黄金分割是***基本的构图方法,比较符合大众审美习惯。 把画面按照横向、纵向各等分为三份,通俗地说画一个井字,使被摄对象安排在接近左侧、右侧、顶部或底部三分之一的位置,这就是黄金分割的实际应用,也叫“三分法”。 如果画面有地平线的话,请别放在画框的正中间,要根据实际情况决定偏上或偏下,云好看,天空多留点;地面好看,则天空少留点。 拍摄人物,一定要考虑观众的视觉习惯,构图中要根据人物的视线或运动方向来定。一般地说,视线或运动方向一边应略大于另一边,否则人物形成“面壁”,造成画面的局促感。 9.画面“透气” 为了使主体更加醒目,经常在周围留有一定的空白,这种造型艺术的手段叫留白。就是要适当地留出空白或者有明亮夺目的色块,大家通常叫它“透气”。 画面构图满足必要的信息量之外,尽量要***画面的简洁,无关紧要的东西越少越好,不要塞得密不透风。 要掌握上述构图要领,不仅需要多练习多揣摩,更应尽可能地观摩***影片,看看人家是怎么取景和构图的,博采众长学习借鉴别人的拍摄手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