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切分组接 (柏悦数 www(dot)dv1688(dot)com) 1. 镜头切分是真本领 我们看到的电影电视或DV影像片必定是由一个一个镜头切分组接而成的,没有切分的那也许可以叫监控录像。镜头切分是DV摄录的真本领。 镜头切分是指对景物所作的切断、分割,形成一个有一个分镜头的技法。 镜头切分从本质上说来,实际包含了两方面的意思:一是时间上对镜头的“切断”,二是空间上对人物场景的“分割”,两者紧密相连难舍难分。镜头有前面的切断,就出现了组接意义的后一个镜头,同时也就需要镜头空间上的重新分割。 相邻的镜头切分要有变化,这样一来画面呈现的效果也就会更丰富。请记住“三换”:换对象、换角度、换景别。如果能掌握镜头切分,同时注意画面“稳”,景别构图“美”与“平”,加上聚焦“准”,相信你的作品会更具可看性。 2. 什么是一个镜头 我们通常所说的一个镜头,它的定义是指:摄录机从摄录到停录的一段时间内,不间断记录下来的包括光线、色彩、人、物及活动在内的综合体。换句通俗的话说就是摄录机连续摄录的一段画面。关键在于镜头是否“切断”,没切断就只是一个镜头。假如你连续推拉摇移拍摄,尽管画面上场景有变化也还算是一个镜头。 摄录机连续摄取的时间有多长,就叫“镜头时间长度”。假如在拍摄过程中镜头没有切断,那么即使拍了一个小时,也只能算作这一个镜头有一小时的长度。 镜头时间长度是影视的特征,它再现了客观事物活动的时间。镜头没有切断的这段时间里,画面表现的时间与事实1:1,其中的活动是完全客观真实的。2009年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上,在魔术师表演的关键时刻,电视中连续镜头没作切换,为的就是表现人物动作的“真实性”。 3. 镜头都得连续拍吗 为了反映客观事实,只有连续拍才算真实吗?是不是镜头都得连续拍呢?不!这得看具体情况,镜头应当提炼生活,把***重要的***精彩的部分提取出来记录下来。常言道“有话则长,无话则短”,就是这个道理。 我们一再说过,DV影像是用镜头说话写文章,写文章就要有字词句段,写文章就要来于生活高于生活,而不是照搬生活,绝不能记流水账。 DV影像靠镜头的组接“创造时间”表现人物活动的连贯性和真实性,而绝不是死板的1:1式的连续。假如DV影像仅仅是全盘照实记录的话,那么还要设想是干什么?安装一个监控探头不就完事了么! 比如说,我们拍摄“观日食”,既要有“观日食”人的镜头,又要拍所观到的景(就是人们的主观镜头)这样几个镜头连续起来表现。 4. 镜头创造时间 镜头经切断并通过组接便创造了时间。比如,一个孩子上学去,学校离家一公里,出门他走了十五分钟,这是现实时间,我们用如下三个镜头(各3秒钟)来表现:出家门,走在路上,进校门,这9秒钟镜头时间创造了15分钟现实时间。 因此,我们说DV影像贵在用镜头创造时间,让镜头时间更简短而内涵更凝练,镜头不单单是客观事物的再现,而是要概括人物事件。应善于把握住镜头的时间长度,适时“切断”;还须考虑在空间上的“分割”,形成一个个不同而又相互关联的分镜头,借助排列组合的道理创造出镜头时间。 5. 镜头怎样分割 初学DV摄录经常出现这样的情况:已进入拍摄状态就用大全景,恨不得把眼前的一切统统收入镜头之内;要不镜头就上下左右摇摄,把所有的人、景、物一个不漏连续不断地扫进去。回放片子,画面上的确事无巨细包罗万象,虽说一览无余尽收眼底,却叫人过后即忘不留印象,这样的现象十分普遍。 我们身边的景物是无边无际的,而手上的DV机是有画框的,它不可能一个镜头包揽一切。画框的限制形成了景别,通过景别把不需要的物体排斥于画框之外,以引导视线,把注意力集中到需要表现的人物或某个局部上。 镜头分割就是要把景物化整为零,用多个局部来表现整体,要求我们用许多从不同角度拍摄的不同景别的镜头,组合在一起共同反映完整的连贯的活动。比如《工地运动会》掰手腕这个场景就可以切分出多个镜头。 6. 组接是大学问 组接是镜头切分后所作的连接的技艺,镜头组接基于切分,没有切分自然就谈补上组接。只要拍两个以上镜头你就进行了组接活动,不过有的人是下意识的介入,有的人是有意识的参与。 DV影像与照片不同,一个是活的,一个是死的,除此之外还有不同,就是:DV影像不同于照片单独成张,它通过画面的切换组接来描绘事物,因屏幕画框的限制,人们在观看时无意中被迫接受了镜头连接所传达的意思,脑子跟着它一起动;而照片通常是以单幅画面反映其中内容。例如有这么两个镜头:A 一个可爱的少女;B 一朵美丽的小花。我们先后看着两张照片,只不过就是两张各自***的照片,少女是少女、花是花,一般不会把两者联系起来;DV影像就不同啦,当我们在屏幕上依次看到这两个镜头时,对它的理解也许是:这姑娘长得像花似的。 这是影像镜头语言的一大特点——画面由于组接而形成它们相互之间的某些逻辑关系,从而生发出精彩纷呈的镜头语言。 用多个镜头按作者的意图编排组接起来表达作品的内容,是DV影像的显著特征之一。组接反映出你用镜头写文章的能力和艺术创作水准,需理解“蒙太奇”理念、镜头组接的逻辑关系和视觉规则,DV影像真正的大学问我看大致就在这儿。 (柏悦数 www(dot)dv1688(dot)com) 7. 简单介绍蒙太奇 蒙太奇是法文Montage的译音,本来是建筑学中的词,意思是安装、装配、构成、组合等等,后来用于电影电视,表示镜头组接的艺术技巧。 蒙太奇原则也可以理解为“编辑的理念”,或者说蒙太奇就是画面组接的学问。 无论称它画面编辑的“理念”、镜头组接的“规则”或蒙太奇编辑“原则”等等,从本质上看都说的是影视镜头相互连接的道理。 影视镜头组接绝不是简单的1+1=2,而是一个创造,镜头由于接二连三前后关联,就有可能会产生新的语言含义。 镜头组接须按一定的规律进行,按作者的创作意图把若干不同的镜头排列组合起来表示某种特殊的意思,构成语法关联、形成逻辑关系、产生修辞效果、巧妙地反映作品内涵和主题。这就是蒙太奇组接的根本理念,或者称为蒙太奇编辑原则的核心。 蒙太奇原则是一门复杂、深奥的学问,不要求业余DV爱好者去深入研究掌握,我们只需浅层次了解,重要的是在于它的理念,学习DV摄录应当注意领会。 8. 摄录注意组接理念 实际上有两个时期在进行着组接活动:***在拍摄过程中,现场镜头“切换”实质就是在进行画面组接;第二在拍摄后期进行。组接活动的这两个时期同样重要。 在后期进行的组接通常称后期编辑或剪接,这要求会操作编辑设备和使用相关软件,同时更应当明白画面组接的道理。 在拍摄过程中进行镜头组接,这尤其重要,在现场就考虑到组接的需要,把拍摄本身作为编辑过程。有人称此为“现场编辑法”或“实时编辑法”,也叫“无编辑拍摄法”。况且业余DV爱好者多半直接看素材,一般不做后期编辑,因此有必要在拍摄环节多下工夫。 总之,这是一种融入编辑理念的摄录技法,有人认为这才是摄录的***境界。它注重“拍”的本领,摄录时就拿下后期编辑所需要的镜头,原始素材基本“到位”,那么后期编辑不仅省时省事,而且可望在此基础之上精雕细琢,使作品更上一个台阶——锦上添花。 可是有的人乱拍一气,全仗着后期编辑,以为它是灵丹妙药能包治百病,似乎拍摄的时候大可不必操心。这种想法大错特错,万万要不得! 后期编辑只能做到删繁就简去粗取精,你的镜头到位,它才有可能让你如愿以偿;假如先天不足,顶多也不过涂脂抹粉乔装打扮改头换面,难得脱胎换骨“重新做人”;若是无米之炊,更别指望无中生有变出米来。因此笔者郑重说一句:后期编辑不能点石成金,化腐朽为神奇,绝不可能起死回生! 9. 组接讲究逻辑关系 正如我们说话不能颠三倒四,写文章叙述事件要求条理清楚,DV用镜头语言叙事也应当有先有后才顺理成章。事物发展有一定的规律,人的活动也有一定的顺序,遵循规律按照顺序来组接镜头合乎人们的思维习惯。 人们观察事物的空间顺序一般总是从远到近,从外到里,由整体到局部,镜头这样组接就先后分明,流畅贯通。 从全景到中景、近景、特写的镜头变化所组成的蒙太奇句式称为“前进式蒙太奇”,这种组接法可以把观众的注意力引导到场景局部或主体上,具有步步深入和逐渐强化的表现效果。 反之,从特写、近景到中景、全景的镜头变化所组成的蒙太奇句式称为“后退式蒙太奇”,这种组接法通常用来表现那种“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情感余韵。 经过组接的DV影像让人们确信所看到的一切是真实的,其核心在于事件本身,镜头按情节的需求来安排就符合逻辑规律,因而表现事件进展和人物活动可以采用错时组接的方法。 掌握错时组接的方法十分有用,有些反应镜头、空镜头就可提前或后补拍摄,只要对于事件情节本身说得通,逻辑上合理,便可用来插入组接。比如采访当事人,等他讲完之后再补拍全景采访镜头(前提是观众看不出口型不配),记者在倾听他讲述(反应镜头)或记者手中拿的话筒(空镜头)。 柏悦数 www(dot)dv1688(dot)com 电话13603014190 QQ 45708792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