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enter] 1. SPC SPC(Statistical Process Control)即统计过程控制, 是20世纪20年代由美国休哈特首创的。SPC就是利用统计技术 对过程中的各个阶段进行监控,发现过程异常,及时告警, 从而达到保证产品质量的目的。这里的统计技术泛指任何可 以应用的数理统计方法,而以控制图理论为主。但SPC有其历 史局限性,它不能告知此异常是什么因素引起的,发生于何处 ,即不能进行诊断,而在现场迫切需要解决诊断问题,否则即 使要想纠正异常,也无从下手。 2. SPD SPD(Statistical Process Diagnosis)即统计过程诊断, 是20世纪80年代由我国质量管理专家张公绪首次提出的。1980 年,张公绪提出选控控制图系列。选控图是统计诊断理论的重 要工具,奠定了统计诊断理论的基础。1982年,张公绪又提出 了“两种质量诊断理论”,突破了传统的休哈特质量控制理论, 开辟了质量诊断的新航向。此后,我国又提出“多元逐步诊断理 论”和“两种质量多元诊断理论”,解决了多工序、多指标系统 的质量控制与质量诊断问题。从此,SPC上升为SPD。SPD是利用统 计技术对过程中的各个阶段进行监控与诊断,从而达到缩短诊断异 常的时间、以便迅速采取纠正措施、减少损失、降低成本、保证 产品质量的目的。 目前,我国依据上述诊断理论已开发出两种诊 断软件。一种是依据“两种质量诊断理论”开发的应用软件SPCD 2000,用于诊断多工序生产线中上工序对下工序的影响;另一种 是依据“多元逐步诊断理论”和“两种质量多元诊断理论”开发 的多元诊断软件DTTQ2000,用于多因素相关条件下的诊断。而后 者同时也考虑了上工序对下工序的影响。 3. SPA SPA(Statistical Process Adjustment)即统计过程调整, 是SPC发展的第三个阶段。SPA可判断出异常,告之异常发生在何 处,因何而起,同时还给出调整方案或自动调整。SPA从90年开 始提出,目前尚无实用性成果,正在发展之中。 4. 接近零不 合格品过程的SPC在通常的SPC中,控制对象是不合格品,在接近 零不合格品过程中,大量产品为合格品,而不合格品仅偶而出现, 故控制对象也自然由不合格品数改换成为相邻不合格品间的合格品 数。从而引出一系列新理论,构成了一个新学科。我国清华大学孙 静博士就是接近零不合格品过程的质量控制专家,提出了多项达到 国际水平的成果,如接近零不合格品过程的判异准则、判稳准则, 接近零不合格品过程的CUSUM控制图、EWMA控制图等成果。而CUSUM 控制图、EWMA控制图远优于国外的两阶段控制图法。 [/cente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