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借古开今,为己所用 |
|
“学人顿巾钵于阜,维时大雪弥漫,舟车胶涩,藉芘苏生居士寓斋,僵仆之困,庶几免焉。顷将荷担还山,临岐呵冻率涂,遂成十册,用以投教,又当博居士一朵颐耶?戊戌嘉平月,某弘仁谨识。”钤“弘仁”朱文圆印和“某”白文方印。“戊戌”为清顺治十五年,即公元1658年,作者时年49岁上海殡葬***。该图册距今已有350余年历史,传承有序,保存完好,十分难得。 他的祖上原为歙县的大家族,但因他父亲早逝,家道中落,在家境贫困的情况下,母亲仍然为他求师进学,勤奋攻读,习举子业,终成明末秀才。清军入关,南京陷落,某抱着一线希望,自负卷轴,投奔当时称帝于福建的唐王政权,继续从事抗清复明的斗争。唐王失败后,某怀着亡国之痛,上了武夷山,削发为僧,法名弘仁。他本姓江,名韬,字六奇、某,号无智、某学人。在福建期间,他云游山野,力攻诗画,以发泄遗民壮志未寂的情怀。多年后他回到了老家歙县,住在城西郊披云峰下太平兴国寺。歙县离黄山、白岳(齐云山)很近,都是国内名山,他便时时往来其间,他的画上钤有一印“家住黄山白岳间” 福寿园,既已出家做了和尚,黄山、白岳也就成了他的家了。弘仁对于黄山胜景,极为熟悉,体念很深,因此在他的作品中写黄山景色者为多,而且***为精彩,如故宫博物院藏弘仁《黄山图》册,图册共60幅,纸本,有水墨,有设色,各纵21.2厘米,横18.3厘米。凡60图,遍写黄山胜迹,构图奇倔,笔墨劲洁,幅幅不同,各具面貌,可谓费心之作。下面就《黄山图》册中的两幅画,略加介绍,以见一斑。 某一生热爱黄山,善写黄山真景,他曾写诗道:“坐破苔衣第几重,梦中三十六芙蓉。倾来墨沈堪持赠,恍惚难名是某峰。”这首诗深刻地表达了作者对黄山独有情怀。墨沈即墨汁,这第三句是说作者独特皴法的黄山之作,是能够送给亲朋好友的,接下第四句是说,不必提出其为某山某峰的形象。因为他是创造性地写生,描绘的是黄山神韵。某作山水“初师宋人,为僧后为元人一派,于倪黄两家尤为擅长。”明末清初篆刻家、鉴定家周亮工曾说某“喜仿云林,遂臻极境” 买墓地,某自作诗云:“疏树寒山淡远姿,明知自不合时宜。迂翁(即倪云林)笔墨予家宝,岁岁焚香供作师。”可见在他秀峭简淡的画风中,有着先人的遗意,特别是受倪云林、黄公望的明显影响,借古开今,为己所用。 某治学严谨,作画精益求精,每每作画之前都周密酝酿,再三推敲,从不草草下笔。“画成未肯将人去,酒热茶温且自看。”从他的诗句可以看出,他认为自己不满意的画,决不轻易与人。某在画坛的地位很高,而在其家乡徽州一带,影响***为深远。他的画,在他生前就已很贵重,当时“江南人以有无某画定雅俗”。他还兼工诗书,楷书学唐代颜真卿,行书学元代倪云林,被誉为诗、书、画三绝的画僧。近人黄宾虹、贺天健等都认为某的画是“新安派中的佼佼者”、“弥足珍贵的艺术品”。 那末,某的传世作品能有多少呢?1984年5月殡葬产品,安徽省举办纪念某大师逝世320周年大会,国内各大博物馆、美术馆、艺术界等200多位***、学者应邀参加在安徽省博物馆召开的学术研究会。从这次大会上我们知道某的画,国内各省市博物馆、美术馆等共收藏有60余幅,其中故宫博物院收藏***多,也***精彩。
|
|
[2011年 6月17日 17 : 24]
评论:[0] | 浏览:[1128]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