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南 越南位于中南半岛东部,东、南临南海,西邻老挝、柬埔寨,北与中国云南、广西接壤。中越边界线长1430公里。面积为29556平方公里。越南总人口为7106万人,共有60多个民族,京族(也称越族)占84%。此外,还有岱、傣、芒、浓、苗、瑶、土等60多个民族。 一、对外开放的基础条件 (一)自然条件 境内3/4为山地和高原,地势西高东低,主要河流有北部的红河、南部的湄公河,在越南境内长分别为500公里和220公里。 越南属典型的热带季风气候,气温高,雨量多,旱季雨季明显,年平均气温在24℃以上。 矿产资源丰富,多分布在北方,主要有煤、铁、铬、锡、磷灰石等矿藏。森林资源总面积1340万公顷,出产柚木、铁木、玉桂木、花梨木,樟木、红木等名贵木材。在3620公里的漫长海岸线有丰富的石油资源。 (二)社会经济条件 越南的经济实力强于缅甸、老挝。曾接受中国、苏联的大量援助,已形成煤炭、电力、石油、水泥、冶金、机械等工业部门,但轻工业落后。 农业是越南国民经济的基础,水稻及经济作物种植业较发达。湄公河三角洲是该国重要的水稻生产和大米出口***。 交通运输以海运、铁路、公路运输为主,近年交通运输业发展较快。 80年代中期越南开始实施对外开放政策,以加速其经济发展。其中《外国投资法实施细则》(1993年),集中地反映出该国实施对外开放的政策。 二、越南市场特点 目前,越南市场的基本特点,首先是因其工业基础差,设备落后,需引进和更新,但又因外汇短缺,无力购买高技术和大型设备,因而对实用性强的中、低档设备更为欢迎。其次是需进口商品品种种类较多,越南不仅需要大量进口汽油、钢铁、化肥、水泥、机电设备等商品,而且需要日用消费品如电池、电筒等商品。再次,越南由于人口已越过7000万,其市场潜力较大,人们为改善长期以来的很低的生活水平,以及随着经济的发展,对一些消费品的需求会加速增长。 三、越中经贸关系 自本世纪50年代以来,越中经贸关系经历了较为曲折的发展过程。1951年—1978年,中国***为支援越南民族解放战争和经济建设,对越南提供了大量经济援助,总额约为200亿元,以此为基础,越中贸易发展很快。1979年至80年代初期,越中经贸往来中断。80年代中期随着越中***关系的逐渐改善,两国边境经济贸易往来又得以恢复。越南采取了一系列有关措施,以发展边境贸易。例如,在中国凭祥对面的保林、红峰、新美三个边境乡,成立同登经济特区,改善越中边境地区的贸易环境,重建一些边境城镇,修复一些公路交通干线;开放边境贸易通道,允许双方边民自由往来,设置那来、苍空、苍卡、板刷等五个边境贸易通道,共建边境贸易交易市场等。1993年越中边境小额贸易达25267万元***,其中越南出口商品额达7516.2万元,进口商品额达17750.8万元。越中之间存在着明显的技术势差、商品结构势差,例如,越南市场需要中国产的钢铁、耐火材料、有色金属、电缆、采矿设备、日用轻工业品等,中越边境地区广西出口的啤酒是大宗商品之一,其他如电筒、牙膏等出口量也很大。一些出口商品,不仅数量多,而且价格便宜。通过边境贸易,物美价廉的中国商品大量涌入越南市场,对越南中小企业打击甚大,造成一些中小型企业被迫停产。强烈的危机感使越南商业部于1992年9月做出决定,临时全面禁止进口自行车及其零配件、电扇等17种商品。1993年云南省中越边境贸易额为2.53亿元***,比上年增长18%,之该省边境贸易额的8.8%。 越南同中国广西陆地边界线长1020公里,在越南有广西籍华侨70多万;广西境内有从越南归来的华侨约27万,还有不少长期居住在广西的越侨。这些侨民和归侨是密切双方联系的主要纽带,也是越中边境贸易发展的主要条件与因素之一。 1994年,越南对广西出口的商品主要是农副土特产品、林产品、矿产品三大类,其中前者占出口总额的26.3%,中者占46.6%。后者占3.1%。越南限制一些资源性商品(木材、藤条、锰矿石等)的出口,使其出口量大幅度下降,降幅均在80%以上。见表9—2。 通过边境贸易,1994年越南从广西进口的商品中,进口额在500万元***以上的商品有20种。比1993年下降25%。其中建筑陶瓷、机电产品如汽车、推土机等商品,成为该年大宗进口商品,也是该年从广西进口的新的主导商品。见表9—3。 尽管越中两国经贸关系发展很快,边境贸易额大幅度增加,但目前在西沙和南沙群岛的归属问题上仍存在着对立,这势必对两国经济贸易合作其中也包括边境经贸合作产生一种潜在的不良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