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中文网6月13日载文《购物要诀:“要买中国货,不能去中国”》,摘要如下: 我的隔壁邻居是一个地道的英国白人,***近,我去他家做客,谈笑间,他兴致勃勃向我展示他新买的一台“物美价廉”的DVD播放机,我走过去一看,播放机上赫然写着 “Made in China(中国制造)”的字样。 如今,“中国制造”的日用品和家用电器已经深入许多西方家庭。中国货便宜,在英国大概已经尽人皆知,但普通英国人不知道的是,有些中国货在英国的卖价比其原产地还便宜。 我自己就有一段亲身体验:上次我去中国探亲,买了一双降价的“国产” ***皮鞋,兴冲冲地穿回英国,以为占了便宜,不料后来在伦敦一家鞋店却看到同一个牌子的中国皮鞋,正价卖的价格,即使折合成***,也比那双在中国买的鞋便宜。 但后来我与住在英国的华裔朋友们聊起此事,他们也有过类似的经历。他们甚至总结出一套“购物要诀”:要买西方货,不能去中国买;要买中国货,也不能去中国买。 贱卖贵买 “要买西方货,不能去中国买” ──这很好理解:西方的出口商、中国的进口商、批发商、零售商、甚至海关,都要在产品上层层加价;但“要买中国货,也不能去中国买” ──这就很费解了:如果中国产品在国内出售的利润比国外还高,那为什么还要出口? ***近我在网上看到一则中国商业记者撰写的报导,让我多少明白一点儿其中的“道道儿”。 这篇报导引述一位元中国服装鞋帽业出口商的话说,一双做工精致的中国造真皮皮鞋,出口价格才4美元,“外商非常惊讶,简直不能相信。” 为什么这么便宜?该报导认为,一个重要原因便是中国出口商之间的过度竞争、相互压价。他卖10美元,你卖8美元,我就卖5美元,这样“血拼”价格的结果甚至是“赔钱出口”。该报导称,目前中国不少商品的出口价格已经接近成本,有的甚至低于成本。 既然赔钱,为何还出口?该报导引述一些出口企业老板的话说:“卖到国外市场,虽然价格低,但可能很快地拿到钱,总能赚一些;但如果我们卖到国内市场,可能很长时间都见不到钱。见不到钱,厂子就无法运转了。” 我有一个好友在中国某出口大省的外经委工作,为写这篇文章,我与他通过一次电话。他也证实:“拿快钱”确实是许多出口企业“赔钱出口”的主要动力,但他又补充说,中国许多地方的***外经外贸部门,为强调自己促进对外出口的“政绩”,也在鼓励出口企业的这种“赔钱出口”的做法。 中国一方面在“赔钱出口”,另一方面却在“舍命进口”:中国进口的外国产品有些贵得离谱,远远超过了中间环节应有的“层层加价”。 我还记得,去年年底我从北京去上海办事,临行忘带了我在英国买的飞利浦牌电动剃须刀,但我走遍南京路,看到的飞利浦牌电动剃须刀,没有低于1000元***的,而我在英国买的飞利浦电动剃须刀,只有12英镑,折合成***也不过180元。幸好我在上海逗留时间不长,于是我平生***次蓄须,回到北京后才对满脸胡须发动了一次“总攻击”。 那篇中国商业记者写的报导也说:“与出口商品价格低廉相比,中国的进口商品却都是价格高昂。无论是手表、珠宝、成衣、鞋类、文具、食品等日常消费品,还是铁矿石等能源类产品,其进口价格都在不断攀升。一双出口皮鞋卖价为4美元,而一双进口皮鞋卖价却高达千元。” 中国商务部进出口公平贸易局副局长李成钢生动地概括了他所说的中国“粗放式外贸”的状况── “按照05年的贸易额,中国无疑是全球第三大贸易国,但中国企业在进出口贸易中缺乏话语权,其结果就是‘买啥啥贵,卖啥啥便宜’。” “粗放式外贸” 中国“入世”四年,其外贸依存度也逐年提升:根据官方的统计数位,中国正式“入世”的那一年(2001年),中国进出口总额占GDP的比重(即外贸依存度)为44%;2004年,中国的外贸依存度为69.6%;去年上半年中国外贸依存度为77.5%;而去年10月份的统计资料显示,中国外贸依存度已进一步提升到80%。 许多中国经济学家认为,中国过高的外贸依存度已经对中国目前的经济结构发出了危险的信号,中国经济要持续快速健康地发展下去,必须改变这种外贸依存度过高的局面,形成内向型经济主导的格局。 而谈到“买啥啥贵、卖啥啥便宜” 的“粗放式外贸”时,李成钢也说,尽管中国去年的贸易总额预计将达到1.4万亿美元,但贸易大国远非贸易强国。他说,所谓的“粗放式外贸”就是主要依赖于低人力成本竞争,缺乏自主知识产权、核心技术、行销网路,在国际价值链中仍处于低端。 而中国的这种“贱卖贵买”的进出口模式,注定是一种难以长期为继的发展模式:中国低劳力成本带来的出口优势不仅在国外频频受到反倾销调查和保护主义反弹,在国内也承受着出口企业不景气和某些出口企业密集地区“民工荒”的沉重压力。 更重要的是,在这种降价“血拼”的出口模式中,不仅中国企业一方面做着“亏本生意”,另一方面却背负着“对外倾销”的骂名,而且人数众多的中国“打工者”也一方面肩负着“世界工厂”订单激增的沉重劳力负担,另一方面却没有因此享受全球贸易迅速繁荣的经济利益。 中国《南方都市报》回顾中国“入世”四周年的一句话,可能概括了中国那些原来全身心拥抱自由贸易的“自由派人士”的惶惑:“四年以来,原来我们担心的弱势产业不堪一击的情况并未出现;但我们所憧憬的自由竞争、自由交易的经济世界也没有如期而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