挑战者:市直某机关单位 刘先生 被挑战者:省内某高校毕业生 小李 挑战时间、地点:7月22日、市区某酒店 郁 闷 7月22日,一次朋友聚会上,省内某高校的毕业生小李在向他的朋友刘先生哭诉:“一转眼,我们已经不是学生了,一次次的碰壁,让我感觉失去了方向!” 刘先生说:“你应聘的单位中,哪些把握比较大一些?” “别提了!我看中的单位,人家看不中我,看中我的单位,我却看不中人家,很郁闷!”小李苦笑着说。 “我觉得你也不用着急,好事多磨嘛!”刘先生劝慰说。 “真是很怀念上学的日子,无忧无虑,自由自在;走出校园才知道现实的残酷,真不知道以后该怎么办?父母还等着我就业的好消息呢?”小李忧心忡忡地说。 “你现在住在哪?平时都做什么?”刘先生接着问。 “和朋友在市区租了间民房,现在忙着打工挣点钱,边打工边找工作!”小李说。 在刘先生与小李的对话过程中,小李并没有表现出大学毕业生阳光和自信的一面,唉声叹气成了他的“专利”,用小李的话说是“提不起情绪来!”小李是市区某高校中文专业的毕业生,在校时是一名品学兼优的好学生。小李对记者说,上学时,他***的梦想就是能到党政机关当秘书,***能到省或市这一级;但现实的情况却让他十分失望。“我应聘的***家单位居然是一家房地产开发公司,说实在的,一开始很不想去,但没办法,这毕竟也是一次机会。公司老板让我就“管理与生产力”写了篇文章,我洋洋洒洒写了3000多字,送过去了,但却一直没有回音!”小李说。小李先后应聘过秘书、教师等职位,可结果都不理想。 困 惑 困惑与郁闷与上世纪80年代后出生的大学生们似乎有着必然的联系。在大学校园里,同学们的抱怨也是不绝于耳。当然,我们必须承认,部分大学生的心理素质是过关的、合格的,尤其是在面对就业压力时,他们表现出的自信和坚定,充分展现了新时期大学生的良好的精神风貌和心理素质。 在记者与部分大学生毕业生交流的过程中,记者发现除了“考公务员”,他们几乎没有什么方向。“你打算从事什么工作啊?”当记者抛出这个话题时,某大学毕业生的回答说:“走一步看一步吧,谁知道将来能干什么啊!”值得思考的是,他们的***往往会不谋而合。他们对于自己的未来都表现出迷惘和困惑。 省内某高校毕业生小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高中时想得更多的是考大学,考什么样的大学?选什么专业?父母和老师会给我们参考意见。大学时思考更多的不是就业,而是处理一些人际关系、应对各种***等,转眼就到了毕业的时间,父母也在为自己能找一份好工作而劳碌奔波,但面对各种选择,我不知道如何做决定。自己有多大能耐,自己也说不清,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心里更不清楚!” 建 议 临沂市第四人民医院心理***杨永信认为,就业是每个人所面临的重大抉择,尤其对于大学生来说,是人生的重大转折。大学生作为一群有高智商、高文化、高自我价值的文化群体,其理想与追求自然有明确的目的性,面临着更多、更大的挑战与机遇。因而其往往也面临着更大的心理压力与冲突。 心理***杨永信分析择业受挫的原因大致有如下两个方面:***,就业准备不充分、就业应试技巧不当,导致自己认为较好的单位未挑中自己。这方面在实践中多训练、多收集就业信息是可以克服的。第二,可能是对工作的心理定位过高而引起,这也是很多大学生在找工作的过程中常遇到的问题。很多同学由于自觉学有所成,踌躇满志,想找一个好工作大干一番。可找到的工作与自身期望相差甚远,从而导致就业受挫,产生心理问题。 杨永信认为,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要有个动态的心理定位,不断进行自我调适,避免产生心理问题。首先要正确全面地自我评价。对自己的所学专业、工作能力、爱好特长、优势劣势有一个完整的把握。这样才能在就业中克服劣势,发挥优势,找到自己较满意的职业;要积极调适自己的职业意向与职业抱负。有些大学生,自认为是天之骄子,总有一种自负感。这种心理状态表现在就业上,则是职业取向过高、有些不切实际。在找工作过程中,他们往往眼光过高,常常产生要么他看不中人家,要么人家看不中他的现象,从而造成就业受挫,产生心理失衡。 因此,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应不断调适自己原有的不切实际的就业取向,使自己的心理定位与择业目标要求相适应;增强自身的心理品质。由于找工作不如意,受挫折,许多大学生产生心理问题。这时,大学生应不断增强自身的心理品质,如提高自控能力,保持心理情绪平静等,使自身在内心与外在因素冲突下,达到一种动态均衡,及时消除一些因就业受挫而引发的心理失衡等问题;选择职业应有前瞻思想。有些职业目前看较好,如文秘等,但从长远看,其实际上是夕阳职业,而有些职业却相当有发展潜力。所以,大学生找工作应对职业及单位的发展前景有个准确认识,而不能只盯着目前单位的规模、效益。这样,大学生在就业上,才能拓展视野,开拓就业心理,避免产生心理问题;要有一种脚踏实地、从小事做起的心理准备。纵观历史上有成就的人,都是从小事做起,一步一步走向成功的。 大学生在找工作时有这种心理准备是极为重要的,这样可克服大学生中好高骛远的通病,使自己的求职愿望与社会需求及时对接;针对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产生的各种心理问题及其普遍性,学校、社会应给予高度关注,并采取相应措施。如举办就业技巧、就业心理准备、就业心理问题消除等方面的培训,使大学生少走弯路,遇到各种就业问题,能及时自我调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