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对俄罗斯市场经济认识的两个误区 1991年以来,俄罗斯经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市场经济的发育经历了若干阶段,每一个阶段都有其不同的特点。然而相当多的人对俄经济现实的认识还是模糊的和脱离现实的。 一部分人对俄罗斯市场的认识还停留在1994年以前, 他们认为俄罗斯市场人人可以进入,发什么货都能赚钱。这种认识是以一种非市场竞争的观点看待对俄贸易,对俄罗斯现实的认识是滞后的。以非市场竞争观念经商的人,人已进入俄罗斯资本主义市场了,却没有市场竞争的精神准备和竞争能力,它表现为盲目发货,在对俄罗斯市场不熟悉不了解的情况下,自以为好卖就发货,或把积压库存商品拿到俄罗斯市场来处理,结果一发就卖不动,没有不亏的。实际上,虽然俄罗斯市场经济还没发育成熟,但竞争规律已经无情地在发挥作用,远比中国彻底。所以,在俄经商必须转变观念,必须抛掉在国内那种非市场的观念或半市场竞争的观念。要清醒地认识到,在俄罗斯我们是处于资本主义市场竞争的环境中,"商场如战场"、"优胜劣汰",在这里是冷酷无情的,只有彻底转变经营机制,才能适应俄罗斯的资本主义的市场经济。 还有一部分人则认识,俄罗斯既然搞市场经济了,要搞现汇贸易了,就应当作正规化的以信用证为结算方式的大贸易。这种认识是以一种现代发达的市场经济的观点对待俄罗斯经济的,对俄罗斯现实的认识是超前的。以现代发达资本主义市场经济观念经商的人,一心只想作能开信用证的大合同。对于群众因地制宜创造的跨国直销等贸易形式不屑一顾,结果小生意看不大,大生意又做不了,或者干耗费用,或者撤回国内,丢掉了俄罗斯市场。实际上,现代资本主义的生长经历了自由竞争的资本主义(资本积聚和集中),--垄断资本主义--***垄断资本主义--"福利社会"几个历史阶段,才形成了可以自我完善、实行宏观调控的发达资本主义。而俄罗斯,正处于私人资本积累的初期,处在资本积聚阶段,从资本积聚到资本集中刚刚开始,要达到现代发达资本主义的程序,没有十几年,几十年时间是根本不可能的。要像西方那样作正规化的现汇贸易,以信用证为主要普遍的结算方式,在俄罗斯,至少还需要4、5年的时间。1990年,俄罗斯的经济学家们制定了"500 天建成市场经济"的政治纲领,已经被实践证明是"乌托邦"计划;今天,以为6 年就可以建成现代发达资本主义,就可以全面展开正规化的信用证方式的贸易,同样是不切实际的。 照我出口商品占俄同类进口商品的比例排序,我对俄出口***主要的10项商品依次为:皮革及箱包制品(占42.4%);玩具、运动用品(占35%);杂项制品(占31%);肉及食用用杂碎(占25.9%);纺织制成品(占22.7% ) ;针织或钩编服装(占20%);化学纤维短纤(占13.8%);有机化学品(占11.8%);鞋靴(占8.8%);非针织或钩编服装(占8.7%)。 由此不难看出,我对俄的出口***集中在轻纺日用品、初级加工食品及个别化工原料上。换言之,我国的出口商品结构还处在较低的发展阶段,产品技术含量少,附加值低,缺乏拳头产品,属于劳动密集型的出口模式。这也是我对俄出口长期不振的重要原因之一。那么,这种出口商品结构是否符合俄目前的进口需求呢? 从俄进口商品构成情况看,近年来,我对俄的出口商品结构基本维持原状,而与此同时,俄的进口商品构成却在悄然发生变化,总体趋势是机械设备所占比重不断增加,日用消费品的份额相应下降。 1997年俄进口总额为482.6亿美元, 其中机械设备占35.1%,为169.4 亿美元;食品占26.3%,为127.1 亿美元;化工产品占14.5%,为70.2亿美元。俄进口构成中排名居前的4 大项商品所占比重相当大,已达33%。在4 大项商品中,除一项为食品外,其余均为机械、电子类产品。应该说,进口品种和数量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出市场需求状况。为明确现阶段俄市场需求情况,以便为中国商品寻找更多的出口机会,现将该4 大项商品中进口金额较多、需求较大的36种相对具体的商品。 从总体上看,按照占俄同类进口商品的比重排名,居前的10种中国商品依次为:鲜冻猪肉(占18.6%);涡轮发动机(占6.6%);计算机及办公机器的零件(中6.0%);计算机及办公机器的零件(占4.2%);空调(占2.2%);液体泵(占2.1%);蓄电池(占1.8%);电话、电报、广播、电视机等的零件(占1.5%);旋塞、阀门(占1.3%);绝缘电线、电缆(占1.0%)。其中,除涡轮发动机和空调外,其余均为附加值很低的初级产品,如食品原料和设备零件等。 通过对比中俄进出口商品结构,不难发现,中俄两国多年的商品互补优势正在逐步减弱,俄罗斯已从进口日用消费品为主的阶段转向了以进口机电产品为主的阶段,而我对俄的出口却长年停留在以轻纺产品为主的日用消费品和简单食品的水平上。这两项产品的附加值很低,出口利润远远比不上机电产品。而且,随着俄消费品市场的日渐饱和,向俄出口低级加工品将越来越困难,利润也将越降越低。 因此,我们要扩大对俄罗斯出口,就必须针对俄市场调整我们的出口商品结构。 1. 重新认识俄市场,提高现有出口商品的档次。 目前俄市场上的中国商品绝大多数属于档位低、质量差、价格便宜的大路货。面对西方高档日用消费品的强大压力,面对其它发展中***(如土耳其、印度、巴基斯坦)更为廉价的轻纺产品的冲击,改变观念、重新确定市场定位就显得极为紧迫。国内出口单位应尽快摒弃对俄市场的原有偏见,及时改变对俄出口经营战略,从市场调研做起,提高出口商品档次,多出口加工程度较深、附加值较高的轻纺产品。 2. 挖掘潜力,努力扩大机电类产品的出口。 目前我部分家电产品,如电视、冰箱、空调、洗衣机等,其生产技术早已过关,完全有能力走出国门,在俄家电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1997年,俄电视进口数量为 103万台,金额达1.7 亿美元,但从中国仅进口了4 万台,金额为136 万美元,占俄电视进口总额的0.8%;冰箱进口数量为42万台,金额达1.9 亿美元,但从中国仅进口了 251台,金额为3.9 万美元,仅占俄冰箱进口总额的0.02% ;洗衣机的进口数量为59万台,金额达8722万美元,但从中国仅进口了4550台,金额为45万美元,占俄洗衣机进口总额的0.5%。我以上4 种产品在俄市场所占份额如此之低,与国内相应行业的发展潜力是极不相称的。仅以彩电为例,我国近年来由于重复引进,彩电生产线和产品均有过剩,国产彩电质量已不亚于西方产品。而俄罗斯的彩电生产目前很不景气,我国生产厂家和经销公司可与俄彩电生产探讨提供散件进行组装、合资生产等合作方式,这样,既可带动我产品出口,又能顺应俄日益严格的贸管政策。 3. 完善售后服务,注重出口配套措施。 在商品竞争异常激烈的当今社会,完善的售后服务是吸引消费者、扩大销售量的有效手段,特别是对于性能相对复杂的机电产品而言。为此,西方许多大公司在向俄出售产 同时,还相应成立了配套的维修站点, 提供优良的售后服务,如德、美、日、韩等国的家电、汽车维修网点几乎遍布俄各大城市。这样就免去了消费者的后顾之忧,使消费者对该产品、该企业产生一种信任感,无形中提高了产品的竞争力。 我出口公司在这方面的工作还很欠缺。据了解,目前莫斯科尚无一家中国商品专业维修站点。建议国内有关单位,特别是***机电产品生产、销售部门,从长远利益出发,在注重产品质量的同时,下大气力搞好产品的广告宣传和售后服务工作,为中国商品立足于俄市场奠定基础。 4. 要有远见卓识,打"集团战"、"持久战"。 目前在俄市场上经营的中国公司,一到俄罗斯之后,运营方式几乎都变得如出一辙。从战略上讲,不能或不愿高瞻远瞩,只偏重眼前利益,打的是"短平快"型的速决战,不愿花费时间、精力和资金开发新的出口产品和长期项目,许多公司宁可放弃自身的专业长项,纷纷涌向见效快的轻纺类产品。受此影响,在战术上采取的是散兵游勇型的"麻雀战",各自为战,有时甚至压价竞争,互相拆台。与此成鲜明对比的是,西方***开拓俄市场采取的是一套完全不同的策略。他们从长远利益出发,注重公司形象,采用***战略,大力开展广告宣传,"放长线、钓大鱼",宁可暂时亏本经营,也要抢占一席之地,为今后能在俄市场站稳脚跟打下坚实的基础。建议国内出口单位借鉴西方公司的成功经验,改变现有经营方针,贯彻"以质取胜"和"***"战略,鼓励大型专业公司和企业发展长期项目,国内国外相互配合,打"集团战"、"持久战",为中俄贸易的稳步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